美女搞黄在线免费观看。,毛片久久网站五月丁香,69视频在线观看,嫩草影院网站在线观看,国产区在线观看,91在线视精品在亚洲,能免费看黄的网站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61120180013
> 首頁 > 農資 > 正文

農藥減量出實招農業(yè)生產添綠色

2018-01-05 17:02:14   

2017年飛防得到快速發(fā)展

農藥減施增效技術加快推廣

病蟲害專業(yè)化統(tǒng)防統(tǒng)治穩(wěn)步推進

綠色防控技術得到越來越多的應用

高效植保機械有力提高農藥利用率

編者按農藥使用量連續(xù)三年實現負增長,農藥利用率達38.8%,比2015年提高2.2個百分點……前不久,農業(yè)部亮出了近三年開展農藥使用量零增長行動的成績單,成果令人振奮。

農藥減量不是一道簡單的數學題,農藥零增長目標的實現,離不開全國各地自上而下多方面的努力。近三年來,各級農業(yè)植保部門積極行動,重點發(fā)力,加強組織領導和資金投入,創(chuàng)新工作理念和機制,強化技術支撐和示范引領,圍繞“控、替、精、統(tǒng)”技術路線,大力推進病蟲害專業(yè)化統(tǒng)防統(tǒng)治、推廣病蟲害綠色防控集成模式和多種減量增效技術,加大科學安全用藥培訓力度,成效顯著,亮點突出,有力地減少了化學農藥使用,提升了農藥使用效率。今天本版擷取部分省份推進農藥使用量零增長工作的經驗和做法,看看他們促進農藥減施增效有哪些亮點和高招。

吉林航空植保+生物防治促減量

近年來,吉林省積極開展航空植保示范推廣,2017年投入7240萬元專項資金,用于扶持農作物病蟲害航化作業(yè),在全省榆樹、德惠等15個縣(市、區(qū))開展水稻、玉米、大豆病蟲害航化作業(yè)362萬畝。在省級航化作業(yè)試點項目示范引領下,2017年各地開展農作物病蟲害航化作業(yè)面積達到664.4萬畝。4年來累計航化作業(yè)面積達1190萬畝。利用直升機、植保無人機航化作業(yè)施藥每畝人工成本費為7.5元,僅此一項每畝節(jié)約成本7.5元。極大地提高了農作物病蟲害防控能力和科學防病治蟲水平,積極有效推進了農藥減量控害。

2017年投入專項資金8868萬元,開展赤眼蜂和白僵菌防治玉米螟3300萬畝,釋放混合赤眼蜂防治水稻二化螟示范面積40萬畝,性誘劑防治水稻二化螟技術示范面積18萬畝。2017年全省生物防治玉米螟覆蓋率達到了61.57%,實際防效達71.12%。釋放混合赤眼蜂和性誘劑防治水稻二化螟應用技術的示范推廣,改變水稻田間二化螟雌雄性比,減少雌雄蛾交尾率,降低幼蟲發(fā)生量和減輕危害,實現了無害化控制水稻二化螟,顯著減少了農藥使用量。

同時,積極開展控藥控水示范。2017年在前郭、輝南等6個縣(市)開展了控藥控水試點項目,落實面積1800畝,設立了化學農藥減量試驗示范區(qū)、生物農藥試驗示范區(qū)、物理防治試驗示范區(qū)、高效植保機械試驗示范區(qū)、水稻全程解決方案試驗示范區(qū),開展農藥降殘增效助劑、植物誘導劑等試驗示范,集成多項控藥、控水技術,落實從種子到作物收獲全程低量化植保措施,重點解決一?。ㄏx)一打藥、單次用藥量過高、濫用藥、亂打藥等問題。如長春市九臺區(qū)項目區(qū)化學農藥使用量減少28%以上,化學農藥使用次數下降3次,實現節(jié)水23%,畝節(jié)水160噸。

河南多項農藥減量技術協同增效

河南省在推進農藥使用量零增長行動中,大力推廣農藥減量增效技術措施,有效減少了農藥使用。

一是示范推廣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及生物農藥。針對用量較大的一些農藥品種,篩選用量小防效高的農藥新品種新劑型來替代,可減少農藥用量10%~70%。

二是推廣全程作物解決方案,實現農藥減量增效。在臨潁、清豐、夏邑建立了小麥病蟲害防治農藥減量增效示范區(qū),并采用健身栽培、施用生物農藥和農藥增效劑等措施,比農民自防區(qū)每畝用藥量減少22.6%~26.3%,每畝增效124元。

三是加強植物生長調節(jié)劑及農藥助劑的推廣與應用,實現農藥的協同增效。通過噻苯隆、碧護、海島素、鏈蛋白等誘抗劑的施用,提高作物抗逆能力,減少農藥用量,增加產量;通過激健的施用,提高農藥的展布、吸附和滲透能力,降低農藥使用量達30%。

四是大力推廣種子包衣技術。2016年,河南省十個示范點進行了小麥種子包衣技術的示范。通過包衣控制地下害蟲的為害,壓低土傳種傳病害及蚜蟲的基數,為后期防治減輕壓力。種子包衣示范區(qū)較非包衣區(qū)在用藥量減少30%的情況下,紋枯病防效提高17%以上,蚜蟲防效提高19%以上,產量提高24%以上。通過示范+觀摩帶動的方式,推動了小麥種子包衣技術的推廣。

五是加強新型高效植保機械的試驗引進。為解決小麥中后期病蟲害防治難的問題,河南進行大中型噴桿噴霧機、風送式遠程噴霧機和農用飛機的作業(yè)研究,并試驗推廣了適宜大型機械進地作業(yè)的“寬窄行種植”“預留作業(yè)帶”“兩密一疏”等農機農藝融合種植模式。

三年來全省共建立了1034個統(tǒng)防統(tǒng)治與綠色防控融合推進示范區(qū)、農藥減量控害示范區(qū),示范基地核心區(qū)面積193萬畝,輻射帶動1608多萬畝。2017年全省三大糧食作物專業(yè)化統(tǒng)防統(tǒng)治面積達1.7億多畝次,比2015年增長57.4%,全省農藥利用率提高到37.7%。農藥使用總量為1.63萬噸(折百),比2015年降低7.9%。

浙江創(chuàng)新農藥全程管控機制

近年來,浙江省積極推進農藥減量機制創(chuàng)新和技術創(chuàng)新,農藥減量取得明顯成效,農藥使用量從2012年到2016年年均下降5.3%。

浙江省開展農藥減量“十百千”工程建設,推進14個農藥減量核心樣板示范區(qū)、100個農藥減量示范區(qū)、1000個農藥減量示范主體建設,發(fā)揮示范引領作用;在特色農業(yè)小鎮(zhèn),選擇用藥量大、安全風險高的草莓、楊梅、鐵皮石斛、杭白菊、茭白、浙貝母等,開展安全風險管控試驗示范,推進特色作物科學安全用藥。

工作機制進行大膽有益的創(chuàng)新。一是開展“綠色惠農卡”試點。遂昌縣整合各類惠農補貼資金,打入農戶的“綠色惠農卡”,用于按比例補貼農戶購買農藥等農資及社會化服務等,補貼資金不得提取現金或用于非農支出,實現專款專用。補貼比例向高效低毒環(huán)保藥劑及誘蟲板、性誘劑等綠色防控物資傾斜,引導農民應用綠色防控新技術,同時可實現數據實時上傳,真實掌握農藥購買使用情況,起到追溯作用。試運行一年多來,“綠色惠農卡”作用發(fā)揮明顯,得到了各方好評和農戶支持。二是研發(fā)推廣浙江植保在線APP。實現了病蟲情報的實時發(fā)布、植保專家的在線指導、植保知識的在線學習,較好地解決了植保服務最后一公里的問題。三是全面推行農藥廢棄包裝物回收處置。2016年累計回收農藥廢棄包裝物5024噸,回收率達到82.56%。同時,全省多地制定了良藥補貼和綠色防控補貼政策,支持高效環(huán)保農藥和綠色防控產品的推廣應用。通過各方面的探索,著力構筑從農藥經營、推廣引導、使用指導,最后到包裝回收的閉合式的農藥使用全程管控模式。

近年來,浙江省整建制推進統(tǒng)防統(tǒng)治與綠色防控融合發(fā)展,取得明顯成效。每年建設約40個統(tǒng)防統(tǒng)治與綠色防控融合示范縣、示范鎮(zhèn),在這些示范區(qū),統(tǒng)防統(tǒng)治覆蓋率可達80%以上,種植散戶參與率在90%以上。由此帶動了全省統(tǒng)防統(tǒng)治面積每年以100萬畝的速度在增長,2016年全省統(tǒng)防統(tǒng)治面積達702萬畝。目前,全省共建設綠色防控示范區(qū)817個,綠色防控示范面積88.4萬畝,推廣應用綠色防控技術563萬畝次,有效減少農藥使用。

云南巧用生態(tài)防控調動天敵治蟲

2015~2017年,云南省農藥減量行動亮點突出。建立835個綠色防控技術示范區(qū),示范面積250.5萬畝,輻射帶動3525萬畝。核心示范區(qū)關鍵技術到位率達到90%,每畝減少化學農藥使用量31.23%,畝防治成本平均降低10%。2017年度主要農作物統(tǒng)防統(tǒng)治覆蓋率達37.3%,主要農作物綠色防控覆蓋率達27.45%,分別比2014年提高12個和7個百分點,并涌現出了很多亮點突出的防治典型。

如騰沖縣“四誘”+稻魚稻鴨共棲+煙蚜繭蜂治蟲+生物多樣性+混間栽綠色防控示范,建成水稻示范區(qū)1.51萬畝,輻射推廣12.5萬畝,示范區(qū)單產565公斤/畝,輻射區(qū)單產537.2公斤/畝,與農民自防區(qū)比較畝挽回產量分別為56.6公斤、28.8公斤,累計增產稻谷401.978萬公斤,增加產值1125萬元;每季減少1次用藥,每畝次節(jié)本25元。

鳳慶縣以“公司+基地+農戶”的推廣方式,在永和村建立茶葉專業(yè)化統(tǒng)防統(tǒng)治與綠色防控融合示范區(qū),采用太陽能殺蟲燈、色板、性誘劑誘殺成蟲+統(tǒng)防統(tǒng)治+測土配方施肥+農民田間學校培訓的模式,建成集成配套以農業(yè)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化學調控等技術措施為主的綠色防控技術體系的核心示范2000畝,輻射帶動推廣面積2萬畝,春茶畝增加純收益340元,比農戶自防區(qū)增150元,化學農藥用量減少30%以上。

元江的火龍果實蠅“健身栽培+生態(tài)調控技術+實施誘殺技術+優(yōu)化農藥品種組合”綠色防控示范,建立示范面積1萬畝,輻射帶動11.05萬畝。通過合理修剪,科學施肥,應用免疫誘導技術,增強樹勢,提高果樹自身抗病蟲能力;主要落實釋放天敵和果園生草技術;應用性誘劑、燈光、誘蟲帶等誘殺害蟲成蟲;在病蟲系統(tǒng)監(jiān)測的基礎上,確定用藥品種組合和施藥適期。病蟲害防控率達98.2%,防控效果達85.8%,蟲果率下降66.7%,農藥使用量下降23.8%。

黑龍江換噴頭提效率集中配藥減污染

近幾年,黑龍江在全省開展減肥、減藥、減除草劑的農業(yè)“三減”行動,2016年和2017年示范區(qū)面積分別為2000萬畝和2500萬畝,農業(yè)“三減”取得了階段性成果。據統(tǒng)計,黑龍江省2017年農藥用量為5.13萬噸,較2014年減少了10.7%。

更換農戶自制噴桿式噴霧機的噴頭和噴頭體,可提高防效,減少農藥用量10%~20%,是一項投入少、效果大的減藥增效措施。2012、2015、2017年黑龍江省采取省財政補貼50%、農戶自籌50%的方式,三次累計更換28.7萬套噴頭和噴頭體,可配置噴桿噴霧機2.6萬臺(套),覆蓋全省74個縣(市、區(qū))。農戶使用后反響良好,被認為是“花小錢辦大事”的典范。僅此一項每年可直接減少農藥用量1800多噸。

2017年,黑龍江省進一步加大了重大病蟲統(tǒng)防統(tǒng)治中綠色防控技術的應用和飛防作業(yè)標準化施藥技術的推廣。在玉米螟防控中,全程采用赤眼蜂、投射式殺蟲燈及高稈噴霧機噴灑Bt等綠色防控技術,玉米田防治玉米螟杜絕施用化學藥劑,大力推廣自走式高稈作物噴霧機標準化作業(yè)。在稻瘟病大面積統(tǒng)防統(tǒng)治中,重點應用了枯草芽孢桿菌、多抗霉素等生物防治技術,是較早實現大面積生物防治稻瘟病的省份。2017年稻瘟病防治面積2033.6萬畝,其中中央和地方財政共投入5139.6萬元,統(tǒng)防面積288.4萬畝,生物防控面積達到170萬畝,占比近60%,減少化學農藥153噸,化學防控中單位面積施藥量也較常年減少了50%以上。

黑龍江省近年來在克山、肇東、呼蘭等地建設了5個集中配藥服務站試點,試點開展農藥包裝廢棄物和殘液回收處理。集中配藥服務站配備洗瓶、精量配藥及殘液無害化處理設備,可承擔農藥精準配制、廢棄包裝物清洗回收和農藥殘液處理、藥械清理等多項任務,形成一個完整、封閉的農藥污染處理體系。此項技術為國內首創(chuàng),具有世界領先水平。5個集中配藥服務站建成后,平均每畝減少農藥殘液排放0.33L、減少農藥包裝廢棄物0.76個、減少農藥浪費10%以上、減少用水量5.4L,取得了良好的生態(tài)效益和社會效益。

湖南大力推廣新技術新藥械新產品

近年來,湖南省采取多項有力措施,同步推進“新技術、新方式、新藥械、新產品”的“四新”舉措,促進農藥使用量零增長。

第一,大力推廣應用十大農藥減量技術。即農業(yè)生態(tài)調控技術、抗性品種應用技術、翻耕滅蛹技術、水稻種子處理與秧苗送稼藥技術、二化螟與斜紋夜蛾性誘技術、柑橘大小實蠅與瓜實蠅誘控技術、植物生長調節(jié)與免疫誘抗技術、生物農藥應用技術、植保無人機應用技術、雜草科學防除技術。2017年,全省二化螟性誘技術應用面積達到50萬畝次,比上年增長2倍,種子處理技術在湘北實現全覆蓋,湘東瀏陽、醴陵等地也達到90%以上。

第二,縱深推進專業(yè)化統(tǒng)防統(tǒng)治的新方式。著力構建植保部門、服務組織、新型農業(yè)經營主體、農資農機企業(yè)四位一體的協同推進機制和推行藥、機、種、肥四位一體的服務模式,建設200個高標準的村級服務站。

第三,大力推廣應用新藥械。環(huán)洞庭湖區(qū)植保無人機納入農機補貼,補貼植保無人機500架;另外,省植保站從中央病蟲補助資金切塊465萬元,補助植保無人機、自走式噴桿噴霧機229臺。

第四,全面推廣高效低毒的農藥新產品。重新修訂了湖南省農作物重大病蟲防控用藥推薦名錄,對生物農藥、高效助劑和植物生長調節(jié)劑等重點產品進行補貼。

2017年,全省專業(yè)化統(tǒng)防統(tǒng)治全程承包服務面積超2000萬畝,建成標準化區(qū)域服務站300多個。共建立省級水稻、柑橘、蔬菜及葡萄、百合、黃桃等特色經濟作物5大類病蟲綠色防控示范區(qū)50個,核心示范區(qū)面積超過1200萬畝。高效低毒環(huán)保型藥劑應用比例90%以上、面積達到1.2億畝次。農藥減量控害助劑推廣面積達800萬畝次。

山東實施農殘治理力推統(tǒng)防統(tǒng)治

山東是農業(yè)大省,也是農藥使用大省。近年來,山東省從監(jiān)測預警、科學用藥、綠色防控、統(tǒng)防統(tǒng)治等多方面入手,有力有序推進農藥零增長行動。

近三年,各級財政累計投入近10億元,扶持農藥減量控害工作。在全國率先啟動實施耕地質量提升計劃,組織實施農藥殘留治理等六大工程。先后在榮成、棲霞等18個縣(市)進行了耕地農藥殘留治理試點示范,累計實施面積18.37萬畝,輻射帶動300余萬畝,通過示范推廣農殘生物修復技術、農藥減量控害技術、生物防治技術及高效施藥器械等,項目區(qū)農藥利用率提高近5個百分點,畝均農藥用量減少10%以上,形成了一套成熟、見效快、可推廣的耕地農藥殘留治理技術模式。

為推進統(tǒng)防統(tǒng)治,山東省連續(xù)8年實施“農業(yè)病蟲害專業(yè)化統(tǒng)防統(tǒng)治能力建設示范項目”,共投入資金1.45億元,為710個(次)專業(yè)化服務組織配備新型植保機械13746臺(套),目前全省專業(yè)化防治組織擁有高效植保機械64825臺(套),日作業(yè)能力達到451萬畝,有力提高全省農藥利用率。結合“中央重大農作物病蟲害補助項目”、小麥“一噴三防”等補助項目的實施,扶持統(tǒng)防統(tǒng)治服務組織開展服務。2017年全省三大糧食作物統(tǒng)防統(tǒng)治面積達到7095.44萬畝次,有力地提高了防治的效果、效率和效益,平均減少1~2次用藥,很好地解決了一家一戶“打藥難”“亂打藥”等問題。

此外,連續(xù)三年累計投入6000余萬元,組織實施玉米“一防雙減”行動;全省每年蝗蟲飛防,全部采用生物藥劑防治;財政補助450萬元,開展特色小作物農藥登記試驗,逐步解決亂用藥問題。地方也積極行動起來,如青島實施低毒低殘留農藥生物農藥補貼及農藥廢棄物處理等項目,三年補助5000余萬元。

北京“以補代發(fā)”推廣綠色防控

為推進農藥減量,北京市著力探索以綠色生態(tài)為導向的“以補代發(fā)”新型綠色防控產品補貼模式,2017年投入3000萬元開展設施蔬菜農藥使用減量行動技術示范,以引導鼓勵農民應用農藥減量增效與綠色防控產品。

該項工作以“誰購買使用補貼誰、買多少補多少”為原則,對11個區(qū)12萬多畝設施蔬菜生產農戶、園區(qū)、合作社在病蟲害防治中實際使用的綠色防控產品進行一定比例的限額補貼,其中天敵產品補貼90%,每畝補貼最高不超過300元;生物農藥、理化誘控授粉昆蟲產品補貼50%,每畝補貼最高不超過350元;高效低毒低殘留化學農藥補貼30%,每畝補貼最高不超過100元。同時開發(fā)了農藥減量使用管理系統(tǒng),建立了包括補貼對象數據庫、處方管理數據庫、廢棄物回收管理數據庫、補貼物資及資金管理數據庫等管理模塊,為補貼工作提供全過程信息化管理。該政策提高了補貼資金的使用效率,有效地調動了農民應用綠色防控技術的積極性。

在大量防控技術研究基礎上,北京市創(chuàng)新集成并成功示范推廣了一套涵蓋無病蟲育苗、產前消毒預防、產中綜合防控和產后蔬菜殘體無害處理資源化利用等20余項核心技術的全程綠色防控技術體系。同時,通過標準的綠色防控示范基地的建設與應用進行規(guī)?;茝V。截至目前,全市建立蔬菜綠色防控示范基地數量已達88家,總面積超過3.1萬畝;建立15個糧田病蟲草害綠色防控技術示范區(qū),2015~2017年示范區(qū)內防治玉米螟累計釋放赤眼蜂161.26億頭;建立天敵昆蟲防控設施害蟲應用示范區(qū)8個。

通過高效施藥機械的應用與推廣,全市農藥利用率提升至42%,較2016年提高2.2個百分點。通過生防技術研究,實現了設施蔬菜4大害蟲的天敵產品全覆蓋。同時,北京市積極探索以招投標的形式開展政府購買統(tǒng)防統(tǒng)治服務,大力推進專業(yè)化統(tǒng)防統(tǒng)治與綠色防控融合,農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覆蓋率提高至50%,主要農作物病蟲害專業(yè)化統(tǒng)防統(tǒng)治覆蓋率提高至35%。北京市化學農藥使用量逐年減少,2015年~2016年分別比2014年減少3%、6%。

農業(yè)部種植業(yè)管理司植保處供稿

陜ICP備13005735號-1 農業(yè)科技報社版權所有 聯系電話:029-87031703 m.duoerfu88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