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6-14 10:58:07
著名秦腔演員齊愛云
本期訪談嘉賓:齊愛云(中國戲劇梅花獎得主、著名秦腔演員)
主持人:范墩子(農(nóng)業(yè)科技報記者、青年作家)
齊愛云,主工青衣,兼演刀馬旦,師承著名秦腔表演藝術家馬藍魚。陜西省戲曲研究院一級演員,第二十一屆中國戲劇“梅花獎”獲得者、中國秦腔“四大名旦”。代表劇目有《游西湖》《陰陽鑒》《鄭瑛嬌》《楊門女將》《宇宙鋒》《焚香記》《關中曉月》《打神告廟》《天女散花》《嫦娥奔月》等。
近年來,齊愛云先后赴北京、深圳、寧波、蘭州、長沙、成都、武漢、香港、臺灣等地,以及美國、意大利等國家演出、講座、教學,贏得熱烈歡迎。同時,齊愛云還是登上中央電視臺戲曲晚會最多的秦腔演員。
秦腔改變了我的人生軌跡
范墩子:齊老師,很高興您能接受我們《農(nóng)業(yè)科技報》的專訪。作為您的一個忠實戲迷,您能不能給我們簡單談談當初為什么選擇了秦腔這門藝術?
齊愛云:選擇秦腔藝術,應該算是耳濡目染造就的,我出生在人稱“戲窩子”的長安縣,小時候逢年過節(jié),父母都會帶我去鄰村看戲,從懵懂無知一直看到了上學的年歲。那時,我對秦腔印象最深的就是各種色彩艷麗的服裝,演員美麗的扮相,特別是女性裝扮,看戲回來,父母會逗問我:誰演得好?我的回答一直都是“最漂亮的人演得好”!他們哈哈大笑地對我說:從小就愛美,長大唱戲去!這算是戲曲在我心里最早的萌芽。
上小學后,我學習成績很好,又能歌善舞,老師都鼓勵我將來考大學,我自己也夢想上大學。1980年的夏天,媽媽的朋友帶她女兒去考省戲校(現(xiàn)在的陜西省藝術職業(yè)學院),讓我媽也帶我一起去,當時我很猶豫。媽媽勸我說,戲校有文化課,是中專,只要考上,戶口直接轉到城里,邊上學邊學戲。我才同意去考,初試唱了首《泉水叮咚》,被錄取了,開心之余,便下決心回家學一段戲復試唱,復試的主考官是著名秦腔演員馬藍魚老師,還有一位很慈祥的老人(就是當時的校長,著名的導演史雷老師),我唱了《藏舟》中的四句,就被錄取了。冥冥之中,我覺得我和他們很有緣。后面的考試我也一一順利過關,拿到了錄取通知書,從此,便步入戲曲之門,也改變了我的人生軌跡。
范墩子:您說過,秦腔經(jīng)久不衰的延續(xù),主要是民間力量非常頑強。您認為新時代下如何用戲曲文化凝聚鄉(xiāng)愁?
齊愛云:一方水土養(yǎng)育一方人,說起陜西,大家自然而然就想到八百里秦川,想到秦腔。秦腔已融入陜西人的血脈中,成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精神享受,開心時哼兩句助興,難過時唱幾聲解悶,秦腔寄托了他們對鄉(xiāng)情鄉(xiāng)音的摯愛,也造就了逢年過節(jié)搭臺唱戲的習俗。我這些年在外地演出,除了當?shù)赜^眾,更多的依舊是我們陜西鄉(xiāng)黨,有些戲他們會一而再再而三地來觀看,每一次看戲“都像是一場靈魂的洗滌、感情的療傷”。因為,那些來看戲的鄉(xiāng)黨們,都是離開家鄉(xiāng)在外闖蕩的游子,熟悉的旋律和親切的鄉(xiāng)音,是他們對家鄉(xiāng)最美好的回憶,在家鄉(xiāng)的戲里,他們用止不住的淚水表達著少小離家、老大難回的無奈和心酸。
范墩子:當今,很多年輕人疏遠了秦腔,您覺得如何才能將這門藝術在更大范圍內(nèi)傳承下去?
齊愛云:很多年輕人看完我的戲后會說,秦腔也可以這么婉轉動聽,原來秦腔這么美?。『芏鄷r候,其實不是年輕人不愛看戲,而是年輕人不愛看已經(jīng)失去了美感的戲。先從戲曲的本身特性說起:它是一門綜合藝術,它的發(fā)展過程慢長而且流程復雜,創(chuàng)作人員眾多,除演員和樂隊外,燈、服、道、效、化,缺一不可,它實難適應急速發(fā)展的大眾娛樂形勢,因而失去了年輕人的市場。
我認為,戲曲要爭取觀眾,關鍵是藝術質量的高低。而質量來源于高質量的創(chuàng)作隊伍,隊伍的組建又來源于人才的培養(yǎng),培養(yǎng)就需要財力的支持。改革應是解放生產(chǎn)力,改掉阻礙戲曲發(fā)展的弊端,讓從業(yè)者沒后顧之憂一心投入其中,多培養(yǎng)高端人才,只有曲不離口,拳不離手,藝不驚人死不休的藝術追求精神,才能創(chuàng)作出高質量的、觀眾喜歡的作品。有了好的藝術作品,還需要好的傳播途徑,需要借助當今的各種媒體進行宣傳,培養(yǎng)新的受眾群體。對于青年人,我覺得就是呈現(xiàn)唯美的戲曲作品,從講解入手,進行戲曲賞析,并參加戲曲表演體驗,漸漸引導他們理解并喜歡上傳統(tǒng)藝術。
戲曲是鄉(xiāng)人的精神寄托
范墩子:這些年,您經(jīng)常在基層惠民演出,有什么特別深的感觸?
齊愛云:基層觀眾對戲曲和藝術的需求量是很大的,每次演出,特別是西府,常常是萬人觀戲的場面,讓人感動?;鶎佑^眾對戲的理解和對演員的評價,也很有水準。記得有一次在鳳翔縣演出,突然下起了雨,因為是室外演出,我們以為觀眾會減少,誰知道觀眾一個都沒走,他們打著傘,靜靜地觀看完了演出。還有在天水伏羲廣場演出《游西湖》時,觀眾多達兩三萬人,現(xiàn)場卻秩序井然,全劇時長三小時,很多觀眾都是提前兩個小時到現(xiàn)場占位子,看完又涌向后臺,看我們卸妝并拍照留念,喊著我們的名字說唱得真好!冬天下雪,零下十幾度時,他們依舊走幾十里地趕著看戲,坐在冰冷的雪地里看戲。戲曲是他們的精神寄托,浸潤了他們的心靈,讓他們懂得仁義理智信,孝悌忠厚誠。在愉悅中明事理,在視聽中知古今。
范墩子:能不能談一談您眼中改革開放四十年來的鄉(xiāng)村巨變?
齊愛云:農(nóng)村變化非常大,首先是村容村貌。多數(shù)就是鄉(xiāng)間道路的通暢和村民住房的改變。還有村民家里的生活擺設的改變,關中農(nóng)村,多數(shù)鄉(xiāng)村的樓房替換了老式的瓦房。鄉(xiāng)村規(guī)劃建筑整齊排列。吃穿生活有了根本的改變。小汽車的擁有量也有了大幅的增加。網(wǎng)絡的通達,讓農(nóng)村的信息量增加,人們對外界的了解也越來越多,甚至對世界的變化也有所了解。人們的精神狀態(tài)有了改變,對文化的需求也慢慢多元化,歌舞等藝術形式也逐漸融進他們的日常生活。唯一不變的就是鄉(xiāng)村人對秦腔的熱愛和一種精神寄托的存在,以及民俗民風的保存,儀式感的追尋。我的家鄉(xiāng)長安斗門鎮(zhèn)齊曹村也從原來的農(nóng)村變成昆明池的大景區(qū),成為將來大西安的中心地。鄉(xiāng)村巨變就在我們身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