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3-28 09:16:25
“接穗切面一定要光滑,削面上要‘露白’,砧木的切口與接穗的接合處要全部纏嚴。”近日,乳山市倆大學生棗園家庭農場農場主鄒均亭在榮成市一處棗園指導棗農。今年43歲的鄒均亭畢業(yè)于萊陽農學院,回到家鄉(xiāng)的他,五年引種,十年選育,經歷無數次失敗,終于從100多個大棗品種中篩選出了適合當地種植的品種。
鄒均亭與妻子谷詠梅是大學同學。1997年,夫妻倆大學畢業(yè)。谷詠梅放棄了菏澤市農業(yè)局的工作,跟鄒均亭回到了他的老家乳山,在乳山市農資公司當起了技術員。
經常跟種植戶接觸,鄒均亭夫妻萌生了回村種地的想法。“農業(yè)發(fā)展需要有知識的農民,我是農學院的大學生,就想憑自己所學,為家鄉(xiāng)的農業(yè)培植一個有潛力的項目,幫助村民致富。”鄒均亭說。
經過一番調研,鄒均亭發(fā)現,棗樹比蘋果樹更易經營,收益更高,夫妻二人就可輕松打理好十畝棗園,而膠東地區(qū)沒有適宜種植的優(yōu)質大棗品種。2004年,夫妻二人來到南黃鎮(zhèn)高家屯村,承包了73畝土地。
那時候冬棗在市場上很受歡迎,但正當夫妻倆準備種的時候,冬棗價格開始往下跌。后來鄒均亭多次前往陜西、河南等棗產區(qū),科研院所和農業(yè)大學,甚至連種棗大戶他都拜訪過很多位,用了五年時間,引種了100多個大棗品種。
“光知道種棗,但不知道種什么品種,就是一個一個地試。”鄒均亭說,因為乳山雨水比較多,大部分品種裂果率都很高。還有的品種結的果個頭太小,賣不上價。試了一圈,依舊沒有找到合適的品種。
鄒均亭很苦惱,但沒有放棄。在一次回老家探親時,發(fā)現老宅里一棵棗樹,摘了一嘗口感很好。“一開始沒瞧上本地的品種,就覺得農業(yè)大學、科研院所的品種肯定是好的,但外地的這些品種確實不適合我們這兒。”鄒均亭說,“這個品種當地都叫‘酥脆蜜’,說的就是它的口感和味道。”
鄒均亭開始研究“酥脆蜜”的種植技術。“跟冬棗種植區(qū)別很大,從修剪到管理上都不一樣。我們是新枝結果,主要得防病蟲害,再考慮到裂果率、產量等因素,失敗了幾年。”鄒均亭說,2012年,按以往常規(guī)的管理技術培植出的棗樹抗病性和豐產性表現不好。2013年,兩人改進了種植技術。但花期時正趕上近20天的雨,產量極低。讓他們激動的是,僅剩的少量棗憑借高品質,獲得了消費者的一致好評。十幾年時間,只有投入沒有收入。最困難的時候,只能靠父母和親戚朋友的幫助硬撐著。這樣的窘境在這一年改變了。
“念了大學卻回來種地,周邊村民都很不理解,有時候背地里還笑話你,一直以來精神壓力比較大一些。”鄒均亭說,后來家庭農場叫“倆大學生棗園”,也是因為村民每次路過都會說,這里有倆大學生在種棗。
又經過了五年的觀察期,鄒均亭種植“酥脆蜜”的技術已經成熟,夫妻二人開始考慮推廣的事。“現在主要是通過電商和超市的渠道進行銷售,訂單供不應求,我們希望把這個品種和種植技術推廣給大伙兒一起來做。”鄒均亭說,“我們可以免費教,甚至可以幫忙聯系客戶,但必須按照我們的標準和技術來做。規(guī)模種植安全、高品質的大棗,是我們夫妻倆一開始就定的目標。”
實習編輯:于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