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5-07 14:30:23
小麥赤霉病,由鐮刀真菌感染引起,不僅導致小麥減產,還極其難防難治,被稱為小麥“癌癥”。近日,國際知名學術期刊《科學》在線發(fā)表的一項科研成果顯示,來自中國山東農業(yè)大學科研團隊首次從小麥近緣植物長穗偃麥草中克隆出抗赤霉病基因Fhb7,并揭示了其抗病分子機制。這一發(fā)現為解決小麥赤霉病這一世界性難題找到了關鍵“鑰匙”。
該團隊負責人、山東農業(yè)大學教授孔令讓向媒體介紹,經過20年持續(xù)研究,他們發(fā)現小麥近緣植物——長穗偃麥草的7E染色體長臂末端攜帶抗赤霉病主效基因,并在國際上統一命名為Fhb7。歷經抗病基因初定位、精細定位、圖位克隆、抗病分子機制解析等長期探索,團隊最終成功將該基因轉移至小麥品種,并明確了其在小麥抗病育種中的穩(wěn)定抗性和應用價值。
研究同時表明,Fhb7基因對很多鐮刀菌屬病原菌具有廣譜抗性,攜帶該基因的小麥品系在抗赤霉病的同時,對小麥另一重大病害——莖基腐病也表現出了明顯抗性。
記者了解到,目前,攜帶Fhb7基因的多個小麥新品系已經進入國家、安徽省、山東省預備試驗和區(qū)域試驗,并被納入我國小麥良種聯合攻關計劃,為從源頭上解決小麥赤霉病問題提供了解決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