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9-09 17:49:22
“雞蛋兩元一個,雞鴨208元一只,枇杷30多元一斤,都是當地同行賣價的三倍多。”浙江衢州的饒勝男曾是莫斯科碩士留學生,2013年,她放棄留學與工作,回鄉(xiāng)照顧出車禍的母親,同時管理家庭的農場。一年多的時間就讓父母連續(xù)虧損多年的農場扭虧為盈,去年經她的手銷售出去的農產品足足有50萬斤,銷售額1700多萬元!
來看看這個海歸姑娘——饒勝男是如何在農場里“開掛”的。
第一招:多不如專,多不如精
父母把管理農場的工作交給饒勝男后,她干的第一件事情就激怒了父親。她趁父親午睡時把他種植多年的梨樹、櫻桃樹等上百棵果樹全砍了,“如果跟他說的話,可能他不會同意,我就先砍后奏了。”父親氣得好幾天沒搭理她。此外,她花7萬元買了一臺智能割草機,還瞞著父母把他們辛苦養(yǎng)肥的十幾頭豬全賣了。
為此,父母與她大吵了一架。
饒勝男有自己的理由,350畝的農場種植了多種果樹又養(yǎng)了5種的動物,太過雜亂,管理難,品質低,產品不好賣。她認為“多不如專、多不如精”,應該專心打造幾款精品出來,擱今天講這叫爆款。衢州市的氣候和地理環(huán)境非常適合白枇杷生長,果大皮薄汁多,是遠近聞名的特產。饒勝男決定把它作為農場的拳頭產品!白枇杷五六月份成熟,為充足利用資源,她又盯上了9-10月結果的獼猴桃,兩款水果錯季上市,中間也有充足的時間精細管理,確保品質。
此外,考慮到樹下空間閑置,饒勝男又購買了幾種市場上俏銷的雞鴨品種散養(yǎng),合理利用空間,雞鴨糞便還可以給果樹施肥,形成立體種養(yǎng)模式。
點評:此招難度在于改革,不僅得看你是否有精準的判斷力,挑出合適的拳頭產品,還得看你是否有魄力,是否敢于創(chuàng)新思維突破阻力。
第二招:南瓜養(yǎng)雞,土雞蛋更受歡迎
與別家農場飼料喂養(yǎng)或放養(yǎng)不同,饒勝男家農場的雞吃的是南瓜。她通過市場調查,發(fā)現(xiàn)消費者購買土雞蛋更喜歡蛋黃偏黃一點的,而以前父母的雞蛋蛋黃發(fā)白。饒勝男請教專家,找到了喂南瓜的方法。“通過多次的實驗對比,我們的土雞蛋打出來的蛋黃非常飽滿,蛋白呈凝固狀,水煮對半切開的效果非常明顯。”以前父母的雞蛋論斤賣,饒勝男卻是按個賣,一枚就要兩元,雞鴨一只就定價208元。
點評:此招易學,但難度在于如何把高價高質量的產品賣給愿意買的客戶。
第三招:網絡銷售,吸引顧客
2014年6月,饒勝男自己掏錢邀請當地的攝影師來農場給她拍照、拍視頻。原來饒勝男盯上了網絡營銷,她把農場的各種照片和視頻發(fā)到朋友圈、視頻網站等平臺,每天堅持更新,吸引別人的關注。
古靈精怪的性格,新鮮有趣的分享,讓她很快有了名氣!“經常去關注一下饒勝男的朋友圈。今天母雞下蛋了,明天枇杷可以采摘了,有空的時候就會去參與,偶爾買點水果。”饒勝男的顧客范慧萍說。
點評:此招難度在于個人特征是否明顯,能否吸引顧客關注,產生粘合度。
第四招:發(fā)掘市場,精準目標
2016年初,饒勝男與丈夫在梳理之前三年來所有的網絡訂單時,發(fā)現(xiàn):三年的訂單,85%都指向了同一類家庭——有孩子的家庭。一家當中給誰花錢最舍得?絕大部分的回答都會是孩子。父母都想在自己的能力范圍之內給孩子最好的,尤其是食品方面。這給饒勝男指明了一個方向:親子市場!她與許多兒童興趣班合作,根據不同季節(jié)設計了不同的親子活動,吸引家長帶孩子參加。
饒勝男會加參加活動的家長的微信,向他們介紹農場的家庭產品套餐,套餐里有當季水果和雞、鴨、雞蛋,家長只要在線上平臺填好需求量和地址,她就會定期給客戶發(fā)貨。
憑著精準定位親子市場和針對性的營銷活動,讓越來越多的家庭成為她的客戶,農場名氣也更大了。2016年還被評為浙江省省級優(yōu)秀家庭農場。
點評:此招難度在于是否有人陪你一起梳理過去幾年的訂單,并從中發(fā)現(xiàn)商機。
第五招:合作共贏,聯(lián)合起來賺得多
2016年6月,饒勝男把自己的客戶帶到別人的農場里去,家人和朋友都感到不可思議。但出乎所有人預料,這樣做不但沒讓饒勝男的生意受到影響,反而讓她的銷售額猛增。
“現(xiàn)在是一個開放的時代,要合作才能共贏。”饒勝男認為每個農場小而精,如果把這些農場串聯(lián)起來打造成旅游線路,比自家的小農場吸引力大多了,單打獨斗不如抱團發(fā)展。不同季節(jié)設計不同的旅游線路,每到一個農場游玩都是免費的,如果購買一些農產品帶回去,就得游客自己掏錢了。
饒勝男通過當地媒體宣傳,吸引了很多衢州市的游客,人流量大了,她的農場自然更火了,2017年她的農場銷售額增長到了300多萬元。
點評:此招難度在于是否能放開眼界,領悟“合作”二字,達到“共贏”結果。
饒勝男做農業(yè)的這幾年,找出了拳頭產品,立足市場,讓出利潤去合作,把市場做大,預售先行改變了農產品被動的銷售方式,帶領上百戶農民脫貧致富。她靠的是不斷對市場進行分析,對產品做出梳理,找到適合的客戶群,憑借獨特的“生意經”走上了致富路。
斐志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