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31 08:53:03 方化祎
這兩天,中牟縣鄉(xiāng)謠農場發(fā)起人孫中嶺在忙兩件事:打造合作社的網上銷售APP,建設自己的凈菜加工鏈。
兩年前,中牟縣官渡鎮(zhèn)孫莊村成立了“村社一體”的土地股份合作社。在土地租金、農民勞務方面,甩掉了成本包袱,輕裝上陣的合作社顯示出很強活力,受到省、鄭州市領導,甚至農業(yè)農村部領導和專家的關注。
賣產品難、勞動力貴、人心不齊……農民專業(yè)合作社在發(fā)展過程中,常常遭遇不少痛點和難關。記者近日采訪時發(fā)現,中牟縣有幾家合作社,在沖破“市場關”“成本關”和“黏合關”方面,進行了有益探索。
市場關:爭得業(yè)內“話語權”
中牟縣人大常委會主任方本選最近到黃店鄉(xiāng)調研,被一個問題困擾了:
黃店龍大花生種植合作社建設的冷庫,不僅免費讓社員存花生,等到他們愿賣時,合作社負責收購,每斤還比市價多上一兩角錢。這不是“賠本賺吆喝”嗎?合作社為什么這樣做,又憑啥賺錢?
龍大花生種植合作社的發(fā)起人叫馮新偉,是鄭州市和中牟縣兩級人大代表。記者采訪時,正逢合作社的花生色選機忙碌工作,在履帶的傳送下,大小、顏色不一的花生籽,被一層層分門別類、乖乖地送入不同的容器中。馮新偉介紹,合作社購置了大型剝殼機和花生色選機。大型剝殼機花了40多萬元,每小時可以處理3000公斤花生,相當于2000人一天的勞動量。
馮新偉中學畢業(yè)后,在建筑工地打工,“天熱、蚊子多,也不自由”,腳一跺不干了,回老家趕騾子車收糧食,從此與糧食打了幾十年交道。開過“小八匹”,收過小麥、谷子、玉米、花生和紅薯。
種花生效益好,種的人越來越多。可花生好種,最發(fā)愁的是賣,最害怕的是霉。“趕著騾子跑一大天,有時還賣不出去。”當時他就想,啥時能把大家的貨源集中起來,啥時候能有冷庫,貨多了,議價就有底氣了。
2002年1月,龍大花生種植合作社應運而生,到現在社員已發(fā)展到1300戶,花生生產基地5300多畝,年產花生2.2萬噸。輻射帶動黃店及韓寺、刁家等鄉(xiāng)鎮(zhèn)擴大種植花生10萬余畝。使得花生成為中牟農民增收的一項重要產業(yè),成為全國知名的花生生產基地。
中牟沙土多,花生質量好、出油率高,很受用戶歡迎。為解決社員賣貨集中、存儲困難、收購方需分散提貨等問題,在原收購門市部的基礎上,合作社擴建了倉庫、加工車間和冷庫。由于貨源多、質量好,這里一舉成了山東魯花集團穩(wěn)定的優(yōu)質原料基地。
為什么社員存花生不要費用還要多給錢?馮新偉解釋,社員把花生存到合作社冷庫里,為服務大戶提供了穩(wěn)定貨源,議價能力提高了,節(jié)省了大量財務成本,油料生產企業(yè)劃算,合作社受益,農民也多賣錢了。
合作社、農民和油料生產企業(yè)三贏的事兒,何樂而不為?
成本關:股份合作新模式
最近幾年,常有流轉土地的公司或個人退租。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土地租金和勞務支出成本太高。
官渡鎮(zhèn)孫莊村選了另外一條路,探索土地股份合作經營模式,辦起了鄉(xiāng)謠農場,農民變股民,壯大了集體經濟,增加了農民收入。
合作社的發(fā)起人孫中嶺,今年37歲,當過兵,經過商,擔任過村黨支部書記。在部隊時,他曾奪得全師大比武兩項第一;在廣州經商時,他創(chuàng)辦了影響頗大的農民工經紀公司,后來,在鄉(xiāng)、村干部的動員下,孫中嶺返回家鄉(xiāng),被選為村黨支部書記,并當選縣人大代表。
土地散、人心散,產業(yè)薄弱,是孫莊發(fā)展的障礙。為了適應現代農業(yè)產業(yè)化、集約化生產經營的需要,村“兩委”在考察學習和借鑒國內外先進經驗的基礎上,于2014年注冊成立了鄭州惠眾實業(yè)有限公司,2018年注冊成立了孫莊土地股份合作社,作為村民以土地等形式入股合作經營的平臺,走“全民參股+公司化管理”路子,實行村民股份合作化經營,探索實踐發(fā)展現代農業(yè)、實現鄉(xiāng)村振興的新路子。
入股方式有5種:土地、勞動力、資金、機械和技術。通過這些辦法,整合了村里1800余畝土地,投資創(chuàng)辦了現代化農場。通過持續(xù)精準培訓,孫莊農民正向“職業(yè)農民”轉變,通過一二三產融合,鄉(xiāng)謠農場成了綠色農業(yè)的標志,造血功能不斷提高。
心有猛虎,細嗅薔薇。當過“尖兵”的孫中嶺戰(zhàn)場意識很強,工作群成了指揮場。機制轉換使每個人都成了股東,成了不需監(jiān)督的“戰(zhàn)斗員”。
擺脫了成立初期沉重的成本負擔,合作社得以輕裝前進,孫中嶺著力推行鄉(xiāng)謠農場的營銷模式,利用毗鄰鄭州的優(yōu)勢,創(chuàng)新蔬菜供應的B2C模式,把綠色新鮮蔬菜直送單位、家庭,成了鄭州近郊頗有名氣的現代農業(yè)公司。
黏合關:增強社員“向心力”
在中牟縣姚家鎮(zhèn)西區(qū)聯合黨委辦公室的墻上,有一棵獨特的“樹”,深色的枝杈末端,有一片片綠色勾邊的葉子,每片葉子里藏著一段話。這是合作社社員寫的意見和建議,當地叫它社員“微心愿”。
“群眾顧慮干部的面子,有意見不好當面提,我們想了這個法子,讓大家愿意把心里話說出來。”鄭州市人大代表、西區(qū)聯合黨委副書記李峰說。
上世紀90年代末,李峰看到省外種的草莓一斤賣幾十元,一畝地能賺好幾萬元,就萌生了種草莓的念頭,從安徽買了100棵草莓苗。這100棵草莓苗,成了他發(fā)展的基礎。他在自己的大棚里試驗,半棚種草莓,半棚種辣椒,當年就讓他喜出望外:不到4分地的草莓,賣了6000多元,而辣椒只賣了六七百元。試驗成功,李峰放開手腳種草莓了。
到2004年,看到李峰種草莓賺錢,周圍種的人越來越多。各人有各人的“小九九”,技術上互相瞞著,價格上惡性競爭,草莓質量下降,價格一落千丈。
“這么好的產業(yè)不能就這樣毀了。”2005年,李峰發(fā)起成立了春崗村草莓生產者合作社,當時周圍種植草莓的80多戶,一多半選擇了入社。合作社統(tǒng)一供苗、栽種,統(tǒng)一提供農資和技術服務,銷售時間錯開,社員的收入得到了保證。
然而,2009年11月26日,一夜風雪把大棚全毀了。“要想窮,種大棚”,成了當地的口頭禪。李峰考察分析市場后發(fā)現,要想繼續(xù)種草莓,必須改大棚。原來幾千元建一個棚,現在需要投入2萬元左右,投入巨大,又看不見效益,不少農民退縮了。
在這種情況下,聯合黨支部應運而生。黨員干部帶頭,改建大棚的越來越多。以前,不少人擔心大戶控制合作社,“事兒干大了,說不上話了,合作社成了‘一人社’”。現在有黨組織監(jiān)督,憂慮一掃而光。
2014年,姚家鎮(zhèn)西區(qū)聯合黨委成立,鎮(zhèn)黨委副書記兼任聯合黨委書記,副書記由李峰擔任。合作社讓大家“聯”起來,黨委讓社員心更緊了,“一人社”憂慮不見了,合作社成了“人人社”。
在這里,“人過四十不學藝”早不時興了。五六十歲的梁順英,還經常參與村里的培訓,草莓每年給她帶來10多萬元的收入,也給孩子買房出了大力。
有了黨委的指導,有了自己的“大數據”,有了更多可以共享的資源,合作社視野更寬了、實力更強了??紤]到草莓生產在土地、人力和技術上都遇到了“天花板”,合作社投資建起草莓加工廠。設備正在安裝,明年春上,就能轟隆隆轉起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