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1-21 09:02:11 魏建華
我的父親是一名普普通通的農民,也是一個平日里生活上十分節(jié)儉的農民,特別是對糧食的珍惜節(jié)儉,幾乎到了苛刻的程度。他一輩子用自己的言行詮釋了“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里農民勞作的辛苦和節(jié)約糧食的意義。
父親一輩子從不浪費一粒糧食。父親節(jié)約糧食,對我影響最深的有兩件事。其一,父親平時吃饃從不掉饃饃渣,即使掉下,立即從地上撿起吃掉。他自己這么做,對我們弟兄姊妹也如此要求。小時候,家里生活困難,父親鼓動我們兄妹經(jīng)常吃燒焦的饃饃皮,說吃了饃饃皮會拾錢,惹得懵懂中少不更事的我們兄妹專門搶著吃焦饃饃皮,然后跑到門前的公路上來回走動,希望今天吃了焦饃饃皮,一定能拾到錢!當然,長大后知道,這焦饃饃皮吃了對胃不好,嚴重影響身體健康。其實,父親心里也知道焦饃饃皮黑黝黝的實在難以下咽,但為了不浪費一粒糧食,只能教育兒女如此去做了。其二,父親平時吃完飯都用嘴舔碗,即使喝湯,他也舔碗。今天看來,這種生活習慣,很不雅觀,但不會形成浪費,是絕對的“光盤行動”,而且,父親的這個習慣一直延續(xù)到他老年,子女們對他的添碗習慣提出批評意見,他卻置之一笑說,一輩子養(yǎng)成的習慣,改不了了。
父親一輩子很少自己掏錢到外面飯館子里買飯吃,如果偶爾外出都自己帶干糧帶饃吃。記得小時候有一次隨父親趕集,想吃集市上的一個白面熱饃頭,哭了鼻子,父親也沒舍得花當時的0.14元錢買一個,還說飯館子里的沒有家里的好吃。父親晚年時,家里生活條件好了,子女給他買飯吃,他不但自己的一份吃得干干凈凈,也要求子女吃得干干凈凈,如果誰沒吃完,能帶走的,他就帶走,帶不走時,他會一直念叨,心里很是不高興。2018年秋天,是父親生命的最后時刻,在省城醫(yī)院住院期間,身患胃癌的父親,吃多了胃里不舒服,但買來的飯,他害怕自己吃不完我們拿去倒掉,便強撐的吃,實在吃不下,也不讓倒掉,放在碗里,下一頓熱一下再吃。硬逼得自己在買飯時,常常出一份的錢,讓大師傅打半份的飯,這樣他就能一頓吃完,下頓不會再吃剩飯了。從文明、衛(wèi)生的角度講,父親吃剩飯的生活習慣并不是太好,但現(xiàn)在想來,這不正是千千萬萬中國農民樸實節(jié)儉的生活本質的真實寫照嗎?
父親老年時,我們子女有時候偶爾也會帶著他到酒店吃大餐,他害怕有浪費現(xiàn)象,總是反復強調少點菜,一定要吃完,他才會滿意。走出餐桌時,看到鄰桌的剩菜剩飯,常常念叨不止:“吃不完,為啥點那么多呀!”父親對餐桌上的浪費行為看不慣,這時臉上常常表現(xiàn)出無奈且憤憤不平的神態(tài)來。
朱柏廬《朱子家訓》上說:“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自奉必須儉約,宴客切勿留戀。”從厲行節(jié)約,反對鋪張浪費的角度出發(fā),父親節(jié)儉的生活習慣,反映了一個農民日常生活中自覺踐行“光盤行動”的綠色餐飲理念,是一種節(jié)約的品質,更是一種生活上樸素的美德,更是一種值得傳承的家風,值得我們做子女的珍視,也值得你、我、他,我們大家在拒絕“舌尖上的浪費”的實際行動中加以借鑒。